2025 年的《Allianz Global Wealth Report》像一面鏡子,映出全球財富分配的現實:
世界並沒有變得更平均,而是更加集中、更兩極化。
2024 年,全球家庭金融資產總額突破 269 兆歐元(約新台幣 9,400 兆),比前一年成長 8.7%。
看似繁榮的背後,卻藏著結構性的重組。美國再次成為主導者,中國的黃金年代走向緩步,而歐洲與日本則徹底陷入「中速停滯」。
在這個新秩序中,台灣意外成為亞洲的「中堅異數」——不靠爆炸性成長,卻穩穩地擠進全球前五富裕國。
全球財富再集中:美國重回絕對主導權
在數據上,美國人的財富擴張幾乎壓倒性。
2024 年,全球金融資產的成長有 53.6% 來自北美,這代表:全世界一半的財富新增,都是美國人貢獻的。
過去二十年,美國家庭的金融資產成長與全球平均相當,但自 2017 年起出現轉折。
川普上任的那一年,全球化減速、供應鏈重組、AI 投資浪潮,同時在美國發酵。
結果是——美國回到財富引擎的位置。
反觀西歐和日本,平均增速落後全球兩個百分點以上。
歐洲的金融資產成長率僅 3.8%,日本更低於 3%,兩者都顯示資本市場活力不足。
簡言之,美國靠著高風險偏好、證券化深度與科技股紅利,拉開了與其他先進國家的距離。
而這波再集中也不是短期現象。
報告指出,全球最富的 10% 家庭擁有 60.4% 的財富,這個比例與 20 年前幾乎一樣。
換句話說——歷經二十年討論「貧富差距」、各國提出無數政策,全球財富不平等的結構幾乎原封不動。
全球主要區域金融資產成長率對比(2005–2024 年年均 vs 2024 單年)
這張圖展示了各地家庭金融資產的增長速度。深藍條代表 2005–2024 的年均成長率(CAGR),淺藍條代表 2024 相較 2023 的單年成長。
可以觀察到:
- 美洲最強:北美 2024 年金融資產成長 11.3%,幾乎帶動全球 8.7% 平均成長的一半。
- 亞洲分化:中國與東歐並列 15% 的爆發成長,但這多為基期效應;「亞洲(不含中日)」仍維持 9–9.4% 的健康成長。
- 成熟經濟體趨緩:日本、歐洲等長期 CAGR 僅 2–4%,反映低通膨與資本市場疲軟。
整體訊息是——全球財富仍集中在美國主導的市場體系中,而亞洲雖仍成長快速,但內部分化明顯。
| 區域 | 2005–2024 年複合年均成長率 (CAGR, %) | 2024 年度成長率 (YoY, %) |
|---|---|---|
| 日本 (Japan) | 2.2 | 4.0 |
| 西歐 (Western Europe) | 3.9 | 4.6 |
| 拉丁美洲 (Latin America) | 4.6 | 7.5 |
| 澳洲/紐西蘭 (AUS/NZL) | 7.2 | 8.4 |
| 全球平均 (World) | 6.1 | 8.7 |
| 北美 (North America) | 5.8 | 11.3 |
| 亞洲(不含中日)(Asia ex JPN & CHN) | 9.0 | 9.4 |
| 中國 (China) | 12.2 | 15.0 |
| 東歐 (Eastern Europe) | 11.1 | 15.0 |
數據意涵:
- CAGR =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(複合年均成長率)
- 「2024」欄為 2024 年度 YoY 成長率
資料來源
Allianz Global Wealth Report 2025, Figure 3 “Dynamic Americans”。
數據來源包括 Eurostat、IMF、LSEG 及各國中央銀行。
通膨的影響:侵蝕財富——各地區名目與實質金融資產成長率比較(2005–2024 年)
| 區域 | 實質成長率 (Real CAGR, %) | 名目成長率 (Nominal CAGR, %) |
|---|---|---|
| 日本 (Japan) | 1.6 | 2.2 |
| 西歐 (Western Europe) | 1.4 | 3.6 |
| 北美 (North America) | 2.4 | 5.0 |
| 全球平均 (World) | 2.5 | 5.3 |
| 澳洲/紐西蘭 (AUS/NZL) | 3.1 | 5.9 |
| 亞洲(不含中日)(Asia ex JPN & CHN) | 3.6 | 7.8 |
| 拉丁美洲 (Latin America) | 3.8 | 10.4 |
| 東歐 (Eastern Europe) | 3.9 | 10.9 |
| 中國 (China) | 12.0 | 14.5 |
這張圖比較了 2005–2024 年間,各地區家庭「金融資產年均成長率」的名目(Nominal)與實質(Real)差距。
觀察重點:
- 全球平均名目成長率 5.3%,但實質僅 2.5%,幾乎被通膨「吃掉一半」。
- 亞洲仍為高增長區,中國的實質成長高達 12%,顯示金融深化效應明顯。
- 成熟市場如日本、西歐,實質報酬低於 2%,代表資產保值困難。
- 拉丁美洲與東歐雖名目成長高(10%+),但多受匯率與通膨擾動影響。
亞洲的分化與台灣的崛起
亞洲,是全球財富的第二戰場。
過去二十年,中國從全球 3% 的財富占比,暴增到 15%。
但在 2024 年,這個故事進入下半場。
中國的家庭負債成長率,從過去二十年的平均 +20% 掉到只剩 +3.4%;房地產停滯、內需低迷,使得「中產階級財富引擎」明顯失速。
報告更指出,中國最富有的 10% 家庭如今掌握 67.9% 的財富——遠高於全球平均值,成為新一輪內部不平等的象徵。
那句「中國的野蠻成長期結束了」,不再是評論,而是數據。
與此同時,台灣出現了罕見的亮點。
在 2024 年的統計中,台灣人均金融資產達 197,900 歐元(約新台幣 700 萬),全球排名第五,僅次於瑞士、美國、丹麥與新加坡。
這個位置極為罕見——在沒有石油、沒有超大內需的情況下,台灣成為亞洲少數能與歐美比肩的「中產型富裕國」。
為什麼?
答案在結構:
1. 極高儲蓄率:長期維持 GDP 的 35–40%。
2. 低負債結構:家庭負債約佔 GDP 的 93%,雖偏高但仍低於韓國與香港。
3. 資產多元化:散戶持股比例高、ETF 普及率上升、海外金融資產成長迅速。
若用一句話形容台灣的財富現象,那就是——「穩健的中產國,正逐漸被投資型思維重塑。」
2025年各個國家的人均金融淨資產,台灣是世界第五
| 排名 | 國家 | 人均金融淨資產 (EUR) | 換算新台幣 (TWD) |
|---|---|---|---|
| 1 | 美國 (United States) | 311,000 | 約 10,885,000 |
| 2 | 瑞士 (Switzerland) | 268,860 | 約 9,410,100 |
| 3 | 新加坡 (Singapore) | 197,460 | 約 6,910,000 |
| 4 | 丹麥 (Denmark) | 191,560 | 約 6,704,600 |
| 5 | 台灣 (Taiwan) | 167,530 | 約 5,863,550 |
| 6 | 瑞典 (Sweden) | 144,470 | 約 5,056,450 |
| 7 | 加拿大 (Canada) | 138,090 | 約 4,833,150 |
| 8 | 紐西蘭 (New Zealand) | 133,030 | 約 4,656,050 |
| 9 | 荷蘭 (Netherlands) | 127,640 | 約 4,467,400 |
| 10 | 比利時 (Belgium) | 110,290 | 約 3,860,150 |
| 11 | 澳洲 (Australia) | 110,280 | 約 3,859,800 |
| 12 | 日本 (Japan) | 91,920 | 約 3,217,200 |
| 13 | 德國 (Germany) | 86,800 | 約 3,038,000 |
| 14 | 義大利 (Italy) | 83,510 | 約 2,922,850 |
| 15 | 愛爾蘭 (Ireland) | 79,800 | 約 2,793,000 |
| 16 | 英國 (United Kingdom) | 77,180 | 約 2,701,300 |
| 17 | 奧地利 (Austria) | 75,760 | 約 2,651,600 |
| 18 | 法國 (France) | 74,870 | 約 2,620,450 |
| 19 | 馬爾他 (Malta) | 63,960 | 約 2,238,600 |
| 20 | 西班牙 (Spain) | 49,220 | 約 1,722,700 |
| 21 | 挪威 (Norway) | 44,040 | 約 1,541,400 |
| 22 | 芬蘭 (Finland) | 40,560 | 約 1,419,600 |
| 23 | 南韓 (South Korea) | 39,290 | 約 1,375,150 |
| 24 | 葡萄牙 (Portugal) | 36,420 | 約 1,274,700 |
| 25 | 捷克 (Czech Republic) | 34,740 | 約 1,215,900 |
台灣家庭的三重現實
台灣能躋身富裕國之列,不代表問題消失。
事實上,財富結構正面臨三重現實:
高現金比重:沉睡的資本
在歐洲,《Allianz 報告》特別提到「Capital at Rest」(沉睡的資本):
歐洲家庭平均有超過 50% 的資產放在低報酬的銀行存款。
台灣的情況如出一轍。
央行資料顯示,截至 2024 年底,家戶存款餘額約 55 兆台幣,仍為資產配置的主體。
這筆資金保守、穩定,卻缺乏增值力。
如果將其中一半轉入投資工具(如基金、股息 ETF、債券),十年報酬可望多出 20–30%。
但心理上,台灣人依舊偏好「可見的安全」——即使通膨每年吃掉 2–3%,仍寧願不動。
這是世代記憶的結果:金融風暴、房市高漲、科技業榮枯,都讓「現金為王」成為共同信仰。
然而這種信仰,正在成為財富再分配的分水嶺。
高房產依附
房地產在全球都陷入「價撐量縮」的結構。
報告指出,2024 年全球房地產資產僅成長 +3.6%,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次低。
歐洲市場普遍下滑,美國靠供給短缺撐盤,日本則罕見回溫。
台灣房市與這趨勢幾乎同步:價格撐得住,但交易量創低。
高房價讓年輕世代難以進場,也使得家庭資產高度集中於單一標的。
根據央行資料,台灣家庭房地產佔總資產比重仍超過 60%,而金融資產僅約 30%。
換句話說,台灣的富裕多來自「不動」——來自過去十年的房價膨脹,而非現金流創造。
這導致兩個現象:
- 家庭帳面富裕,但流動性貧窮。
- 中產階級成為「房貸階級」,難以再累積投資型資產。
房產成了代際的矛盾符號:上一代的安全感,下一代的焦慮源。
高科技紅利:股市世代的財富偏移
AI、半導體與高科技股的繁榮,讓資本市場成為新的分水嶺。
報告指出,2023–2024 年全球「證券類資產」平均成長 超過 12%,遠高於保險與存款的 6%。
在北美,證券占家庭資產的比重達 59.2%;而亞洲(不含日中)僅 26%。
台灣則介於兩者之間。
根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,台灣 ETF 投資人數在 2024 年突破 800 萬人次,但持有人結構極度集中。
前 10% 投資人持有超過一半的 ETF 市值。
這意味著:「股市紅利」只屬於少數人。
科技紅利推升了整體財富數字,卻沒有改變分配現況。
正如報告所說:「國內的財富不平等雖低於全球平均,但二十年幾乎沒有改善。」
這句話放在台灣,也成立。
未來十年的啟示:從「儲蓄導向」到「資本導向」
《Allianz》對 2025 年的預測相對保守:全球金融資產將僅成長 6%,之後幾年維持在 4–5% 區間。
原因很現實:AI 的生產力紅利尚未兌現、貿易壁壘升高、政治不確定性延續。
但對台灣而言,這反而是一個「結構紅利期」。
理由有三:
家庭儲蓄高 → 資本市場潛力巨大。
若台灣能像美國一樣,將儲蓄轉向高報酬工具,即便只改變 10% 的資金流向,整體國民財富年增率就可能從 5% 拉高到 7%。
世代交棒 → 財富重新分配期。
台灣 60–70 年代出生族群正進入退休轉移期,家庭資產將逐步分散給下一代。
這是「金融教育」與「投資素養」最關鍵的窗口期。
亞洲鏈結 → 台灣是風險與機會的交界。
美中對抗雖帶來不確定性,但也讓台灣在半導體、資金避險與高資產移民間成為「區域財富中樞」。
這三股力量,若能透過政策與市場工具整合,台灣有潛力從「儲蓄島」轉為「資本島」。
那將不只是排名上的榮耀,而是經濟韌性的新形態。
老喬報觀點
全球財富的大洗牌,不只是錢的流向,而是思維的分水嶺。
美國憑市場效率領跑,中國靠槓桿故事告一段落,歐洲陷入保守的停滯。
而台灣,正站在中間這條細線上:
擁有儲蓄的本能,也開始學會投資的語言。
未來十年,我們要面對的不是「錢要放哪裡」,而是「思維要放哪裡」。
財富成長的下一步,不在於多存一點,而在於敢讓錢去工作。
#走正路 #少瞎忙 #看得遠 #多賺錢 #老喬報
資料來源:
https://www.allianz.com/en/economic_research/insights/publications/global-wealth-report-2025.html
老喬的財富系列文章-基礎資料
這個系列,源自於老喬在工作期間,發現自己的薪水很少
而逐步尋找自己在台灣社會中的財富階層的資料整理過程
希望對來到本文章的你,有實際的思考與啟發
給一般人的財富科普資料
這部分算是常見問題及基礎知識,而且是針對一般人,也就是資產在億元以下的人
- 在台灣,關於財富自由的定義是什麼?
- 在台灣,你的收入層級,站在社會上什麼位置?
- 台灣中產階級標準,一文了解台灣中產階級的家庭月收入、家庭資產、個人薪資收入等數據
- 台灣「家庭」平均收入是多少?可支配所得有多少?家庭的平均人口數有多少?
- 老喬帶你無背景也能秒懂的,台灣家庭、個人財富數據研報
- 台灣資產破億人數有多少人?
- 巴菲特的年化報酬率,與美股大盤相差多少呢?
- 台灣歷年家戶數的歷史變化、每戶有多少人呢?看看歷年變化表的比例
- 國富毛額是什麼?國富淨額是什麼?為什麼一般都採用「毛額」?
老喬整理台灣有人錢的定義、要有1億元以上銀行才覺得你是咖
有錢人的世界與思考不一樣系列
老喬整理相關財富報告
- 台灣人金融資產全球排名|2024安聯全球財富報告
- 全球財富大洗牌:台灣夾在美中之間的資產新秩序|2025安聯全球財富報告
- 台灣資產分佈 報告整理| 2022
- 台灣財富中位數|瑞信研究所|全球財富年度報告 資料整理
- 台灣人均收入|瑞信研究所|全球財富年度報告 資料整理
- 台灣有1百萬美金的人數預估|瑞信研究所|全球財富年度報告 資料整理
- 2022 臺灣高資產客群財富報告|中國信託 X 資誠
- 2024年中國信託 X BCG 的2024臺灣超高資產客群財富洞察報告
- 2025中國信託銀行臺灣高資產客群 財富報告|2025/03
老喬的金融實戰分享與成效
老喬玩過、踩過坑的各種商品
- 看看筆者個人的金融上的失敗經驗雜談
老喬股市10年風雲錄-成效總覽與思考 - 老喬的台灣股市成效紀錄:個人績效與0050比較
- 老喬的美股成效比較,以VTI為對標對象
- 美國卷商 Firstrade 的國際匯款入金經驗整理(永豐、玉山、台新、富邦)
對比大盤,老喬到底做得如何? - 巴菲特的年化報酬率,與美股大盤相差多少呢?
金融實戰的資料分析
這邊就是老喬個人的各種資料整理,協助老喬自己優化家庭資產用
- 近20年,年化報酬率(CAGR)超過10%的ETF有哪些呢?
- 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 的地區佔比
- 全世界與美國以外世界的ETF比較:Vanguard Total International Stock ETF(VXUS) 與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(VT)的比較筆記
- 全世界市場ETF:iShares MSCI ACWI ETF(ACWI) 與 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 ETF(VT)的比較筆記
- SPIVA®研究:S&P所編制相關指數,有多少機率能打敗主動型基金
台灣個人綜合所得稅的階梯級距表
看這邊就知道台灣人實際的收入狀況了
老喬的讀書心得
老喬的保險文章系列
保險市場的大局觀
壽險相關
壽險中的微型保單
新趨勢,因應老年化社會的政策 ㄘ性保險
訂閱更多關於 joelin.cc 的消息
- 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馬上訂閱 #老喬報
- 加入我的行銷分享群組 joelin.cc 商業前沿探索
- 關於 Joe Lin 的自我介紹
- 加入創作者Line交流討論區
- 有任何想要進一步暸解的議題,歡迎填寫表單讓我知道
備註與警語
本篇是個人的研究筆記,不是投資與金融建議。
知識的累積與運用,是致富的不二法門,期待在路上與各位相見。
文章更新日誌
2025.10.27 文章發佈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