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好,我是老喬
在10月初的這週五,看到陶韻智(Sting Tao) 老師有開vibe coding 的課程《半年打造 50+ AI 工具的董事長,帶你實戰 Vibe Coding Basics》。
把握時間去聽聽看非技術背景的人,又是各大公司的董事
這樣的背景下,是怎麼運用時間來理解AI、運用AI、導入AI以至於看到AI的未來有些什麼樣態。
這邊先附上老師的個人背景:https://stingtao.info/about/
陶韻智,Sting Tao,教授、創新策略顧問、新創教練輔導與創業者。
現為口袋證券創辦人暨董事長、開課快手共同創辦人、台灣大學D-School兼任教授、世新大學兼任教授、環球購物中心董事、走著瞧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、昕奇雲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、台大創創加速器個人導師。
目前時間主要花在AI Coding、Executive Coach、Leadership Program、Design Thinking for HR、創新商業批判性思維方法論的企業內訓,以及協助大公司建立數位轉型策略,並參與新創深度陪跑及天使投資等活動。
這麼硬核背景的人,是如何運用vibe coding 開發超過100的應用的,這件事本身就讓我充滿好奇。
不過說真的,上課內容與原先的預期有不小的出入 XD
收穫的部分,不在 Vibe Coding 的技術實作(約佔 30%),
更多的是老師關於「AI 時代工作哲學」的心法。
以下就是我整理後的重點與個人心得。
從「動手」到「動口」:AI 時代的新工作哲學
有時候,一堂課不在教技術,而是在顛覆習慣。
這堂課的標題聽起來像技術課,但實際上,它更像是一場心法重構。
課後我花了幾個晚上,把整場課的錄音與筆記全部整理成文字。
回頭看,這堂課最震撼的地方不是學了哪些工具,而是學會「該怎麼想」。
一、AI 時代的「博士生」哲學
老師開場就說了一句話:
「會用 AI 和不會用 AI 的人,差別在於你是不是願意當一個導師,教得越好,他就越能幫你變厲害。」
AI,不是工具,是一個博士生。
你請他做事,他會交報告。準確或錯誤,其實都取決於——你給的指令清不清楚。
很多人抱怨「AI 回答亂七八糟」、「沒條理」、「都答非所問」。
但問題往往不在 AI,而在使用者。
因為 AI 的品質,等於你的輸入品質。
當你沒有講清楚「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、限制、目標」時,AI 只能胡亂猜測。
這就像一個老闆丟一句:「幫我寫個提案」,卻不講客戶是誰、預算多少、目的是什麼。
結果員工當然做不出你想要的東西。
所以在 AI 時代,「精準表達」就是新能力。
當你學會清楚定義問題、講明目的,AI 就會展現出它真正的智慧。
AI 不是笨,而是你要學會當那個「會教博士生的導師」。
這一點對我(老喬)來說特別有感。
我自己在不同專案裡,同時是顧問、創業者、操盤手。
AI 正好能放大這三種角色:
- 顧問靠洞察,AI 幫我查資料、建結構。
- 創業者靠速度,AI 幫我產出原型、寫 PRD。
- 操盤手靠系統,AI 幫我驗證數據、模擬決策。
但前提是,我得會「帶博士生」——不怕問、不嫌麻煩、願意反覆 review。
二、「能讓 AI 做的,就不要自己動手」:AI時代的工作新節奏
老師有一句話,我印象非常深:
「現在 AI 時代最大的限制,不是技術,而是你的打字速度。」
這句話乍聽有點誇張,但其實一針見血。
以前的工作模式是「動手」——自己查資料、打報告、畫流程。
我們還習慣用鍵盤思考,用手去找資料、打文字、做報告。
但 AI 時代,速度的瓶頸早就不在機器——而在人。
老師提出一個原則:
能讓 AI 做的,就不要自己動手。
這不是偷懶,而是效率革命。
你的工作,應該是定義問題、講清楚目標,而不是埋頭苦幹。
因為在 AI 的世界裡,動手只是最低效的工作形式。
人的價值,應當是在思考:「是什麼技術做不到?還是我沒讓它懂?」
因為,AI是博士生,是無比聰明的存在,知識層面上你很難贏他的 XDDD
所以他沒做好,請回想上一條原則
- 是你沒說清楚
- 是你沒有帶好這位博士生
- 博士生因為不了解你的需求,所以先給你一份報告討論而已,還不是最終答案
老喬自己,在八月開始練習用語音輸入結合 ChatGPT 對話,
結合與ChatGPT的自然語言溝通,已經可以減少很多的打字時間與資料整理效率
這些老喬在運用AI上面的實踐:「能夠動口,就不要動手」
結合老師的洞見,我們可以從「動手」,轉換為「動口」
也就是讓 AI 幫我動手、我只負責動口
(真的就是出一張嘴) XDDDD
「動口」的目標是:
- 把需求說清楚。
- 把目標講具體。
- 把背景、限制、目的全部講出來。
接下來
AI 就會開始動手幫你完成。
因為 AI 幫你做的,比你想像得還多。
你要做的,是學會「怎麼說」,而不是「怎麼做」。
這邊也附上「語音輸入法」的討論文
語音輸入真的能取代鍵盤嗎?老喬的Mac/iPhone語音輸入法實測紀錄:Wispr Flow、Spokenly、微信輸入法:https://joelin.cc/?p=7718
三、「Token = Intelligence」:越會問,越聰明
老師說了一句話,我覺得非常精準:
「Token 就是 Intelligence。」
乍聽之下有點玄,但想久了——這句話太準了。
Token,是 AI 理解世界的語言。
每一個字、每一行指令、每一段背景描述,
都是 AI「思考」時的原料。
你給它越多原料,它能做出的菜就越豐富。
換句話說
你使用越多 token,就代表你與GPT越多互動,就有機會產出更多的知識與智慧
但前提是,你有「問對問題」
我想這也是老師花最多時間教學的初衷吧
「問對問題」真的很不簡單
順道一提,老師在台大有講課
我看社群上不少人會去專門找這堂課來上
裡面的內容,看起來是這次Vibe coding課程前面70%的思考邏輯
有上過課的,歡迎與老喬分享分享 XD
拉回來主題,很多人還糾結在AI的回覆品質
因為,他們問 AI:「幫我寫份行銷提案。」
AI 給了一個草稿,他們皺眉:「這不是廢話嗎?」
問題是,你沒給它材料,它怎麼煮?
AI 不是猜心術專家,它只是接收訊號的博士生。
老喬自己的「Token = Intelligence」經驗
有次我用 Claude 做 SEO 分析。
我把整個網站架構、關鍵字表、內容分類、Google Analytics 報表,全丟進去。
結果 Claude 當場爆掉:
「它直接跳出訊息:『您已達 Claude 使用上限。』,也就是老喬token用太多,要多付錢Cloude才要服務我。」
我笑出來。因為這代表——
這份任務太複雜了,AI 要「讀懂」它需要更多思考空間。
它不只是要生成文字,而是要整合策略、語意、數據、行銷邏輯。
而這些「思考空間」,正是由 Token 換來的。
所以老師才說:「Token 就是 Intelligence。」
你願意給 AI 多大的上下文,它就能幫你思考多深的問題。
Token 多,不代表浪費,而代表深度。
「Token = Intelligence」的案例想像
想像一下:
你花錢請一位顧問,結果你只說一句「幫我提升業績」。
顧問當然只能胡亂建議,而你還是要付他錢。
但如果你把產品結構、用戶資料、過去營收、行銷漏斗全攤出來,
那他就能真的幫你做出策略。
AI 也一樣。
Token 是合作的單位。
你丟給它越多資料,它對你就越熟悉,越能「代替你思考」。
而當它越能代替你思考,你的智慧也被放大。
這就是我後來體悟到的一件事:
在 AI 時代,不用是最大的浪費。
你花了錢開 ChatGPT Plus,卻只讓它寫寫文案、查查資料,
等於開跑車只跑超商。
如果你敢讓 AI 吃滿 token,它就會幫你生出滿載的智慧。
所以,Token = Intelligence,不是一句比喻,而是一種關係。
Token 是你的語言密度、思考深度、問題清晰度的總和。
你給 AI 的資訊越豐富,它越能在那裡找到模式、建立關聯、產生 insight。
AI 不是你的替代者,它是你的放大器。
而你輸入的每個字,
都在決定它能幫你放大多少智慧。
四、「知、用、作、管」:AI 素養的四個層次
老師提出「知、用、作、管」四字口訣,是 AI 素養的四個階段:
- 知:了解 AI 的能力與限制。
- 用:能實際操作、下正確指令。
- 作:能製作自己的 AI 工具或流程。
- 管:能整合多個 AI、制定規則與策略。
這四個層次對應企業與個人的數位成熟度,
從「能用」到「能整合」,每一層都在放大人類的智慧。
五、AI 三階段:從自動化到代理人
老師把 AI 的應用分成三個階段:
- Automation(自動化):讓 AI 幫你處理重複性任務。
- Augmentation(增強):讓 AI 成為你的能力延伸。
- Agent(代理人):讓 AI 自主完成任務,協調其他 AI。
以我自己為例,目前多半時間停在第二階段。
AI 幫我查資料、寫文件、做架構;
而在自動化層面,我用 ActivePieces、Zapier、Ragic 等工具串起第三階段的雛形。
這三套工具其實構成了我的日常自動化生態系。
(順道一提,老喬也是Ragic的代理商,有需要可以找我 XDD)
六、效率倍增的祕密,如何提升480 倍的產出效率?
老師舉過一個例子:
老闆要你研究日本、泰國、台灣的化妝品市場。
你查資料、翻語言、整理報告——兩週跑不掉。
但如果交給 AI?十分鐘完成。
你花兩週(80 小時),AI 花 10 分鐘。
這代表效率提升了 480 倍。
AI 是放大器。
放大聰明的人,也放大懶惰的思考。
越懂問問題、越懂定義任務,效率就越快。
七、AI 與組織重構:從人力優化到結構轉型
老師說:
「接下來企業在做『徵才』時,第一個要問的問題是——這個職位 AI 做得到嗎?」
如果做得到,那它就不該由人來做。
這句話聽起來冷,但極度真實。
矽谷的大企業這兩年不斷裁員,
被取代的多是流程型、行政型、協調型的工作。
因為 AI 已能更穩定、更快速地完成。
這讓我想到今年上半年做組織改組時
發現 70% 的工作其實是行政性重複任務
排程、表單、報告、內部對齊。
這些若改用流程系統與自動化工具處理,反而能釋放更多決策與創造力的空間。
AI 不是要裁人,而是讓「人」回到高價值的角色:
設計、決策、創造,而不是陷在 Excel 裡。
這堂課讓我深刻感受到——
AI 不只是技術革命,更是組織哲學的重寫。
當企業問:「這個工作 AI 能不能做?」
其實問的就是:「我們還需要多少人、多少流程,來維持一個運轉的組織?」
八、從課堂到實踐:老喬的應用
上完課後,我花了 20–30 分鐘用語音口述給 ChatGPT,
它幫我即時歸納成摘要,我再補上自己的觀察。
整堂 3 小時課,從錄音到整理成文章,約 1 小時到 1.5 小時 完成。
以前要花半天,現在有 AI 幫我整理邏輯、結構、文案,
我只要專注在「想」和「修正」。
這就是人與 AI 的完美協作——
AI 動手,我動口。
這段實作經驗也讓我更深刻體會老師那句話:
「AI 不是來取代人,而是讓人回到創造的本位。」
當我讓 ChatGPT、Notion AI、ActivePieces 幫我處理重複性工作時,
我能把時間真正放在決策、創造與判斷上。
這不只是效率的提升,而是心智的升級。
老喬對於AI錄音筆的思考與實測:
https://joelin.cc/?p=7607
AI 錄音筆真的比手機錄音好用嗎?老喬實測後的答案-Plaude、TicNote、Sony、訊飛購買比較思考,並提供對於 NotionAI, 手動Whisper, ChatGPT Enterprise的會議記錄工具看法
老喬的AI 與組織重構:從人力優化到結構轉型
這堂課讓我特別有感的一點,是老師在談到 企業未來的用人策略。
他說:「接下來企業在做『招生裁』的時候,第一個要問的問題應該是——這個職位 AI 做得到嗎?
如果做得到,那它就不該由人來做。」
這句話聽起來很冷,但卻極度真實。
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趨勢已經發生——
矽谷的大型科技公司(Google、Meta、Amazon、Microsoft)在這一兩年都不斷裁員。
這些被取代的工作,大多不是核心研發,而是流程型、行政型、溝通協調型的角色。
這並不代表這些工作不重要,而是AI 已經能更穩定、更快速地完成。
原本需要三個助理協作的行政流程,現在一個人結合 ChatGPT + Notion AI + 自動化工具就能搞定。
工作還在,但「人力角色」的價值位置被重新定義。
這點其實跟我上半年在做組織改組的經驗非常接近。
那段時間我重新盤點整個團隊的任務分布,發現 70% 的工作其實是行政性重複任務:
排程、表單整理、簡報更新、報告撰寫、內部對齊。
這些任務靠「人」來處理,速度慢又容易出錯;
但如果透過一套系統、一個流程自動化去取代,反而能釋放出更多決策與創造力的空間。
AI 正在讓這個「系統化」的轉換加速。
它不是要裁掉人,而是讓「人」重新回到高價值的角色——
做設計、做決策、做創造,而不是陷在 Excel 表格與例行報告裡。
所以這堂課最讓我震撼的地方之一是:
AI 不只是技術革命,更是組織哲學的重寫。
當企業問:「這個工作 AI 能不能做?」
其實問的就是:「我們還需要多少人、多少流程,來維持一個運轉的組織?」
九、結語:從「做」轉向「說」,讓 AI 成為你的放大器
AI 時代的關鍵,不在技術門檻,而在溝通門檻。
你越能清楚說明目標、越會拆解任務,AI 就越能放大你的能力。
從「動手」到「動口」,從「命令」到「討論」。
AI 不再只是執行者,而是合作者。
而會用 AI 的人,不是最會打字的那個,
而是最會講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那個。
「這堂課讓我重新定義了『怎麼工作』,
也讓我更確信:#老喬報 要陪小老闆和專業工作者走的路,
不是多做一點,而是更懂得讓 AI 幫你放大智慧。」
https://lemonknow.com/courses/vibe-3h 課程銷售頁面資訊:
嗨,我是 Lemon 👋
這次想特別邀請你來參加一場來之不易、很酷的工作坊!🤩
(簡介於下)
🌟 本工作坊緣起
這次工作坊的誕生,是我在受Sting 大大(陶韻智,https://stingtao.info/about/) 指導時,深刻驚嘆於——這位身兼董事長、多家企業獨董與台大教授的超級大忙人,竟在百忙之中,開發出一套 Vibe Coding 超實戰、超落地的獨門方法!還開發超過 50+ 個 AI 工具(每個還都有企業落地連結場景)
說真的,那一刻我真心感到:「這方法如果能拿出來分享,那就真的是企業主朋友們的大福音!」
舉幾個讓我驚嘆的例子:
半年開發 50+ 個 AI 工具
(如此多職責,還能開發那麼多有落地性的 AI 工具,簡直外掛!→ 詳情請見 https://r.stingtao.info/r/LoQGHl23 )
完全不用看程式碼的開發關鍵思維
踩過無數實戰後淬鍊出的 Vibe Codgin 最優化流程
高效幫你跳過盲點、卡關點的祕訣
從新創到大企業決策層都買單的 AI 落地價值洞見
原本Sting 大大因為公務太多,不打算辦公開課,只有接企業培訓和分享各種企業任務的 60 天 Vibe Coding 自學計畫。
但在我一直努力與誠意的說服下(其實就是不斷的用社會意義「凹」他啦 😂),終於成功把 Sting 大大請出山,願意開這場「有效透過 AI & Vibe Coding 為自己的事業創造更多價值的 3 小時工作坊」
Sting 大大的學費很佛心只要 3,000 元,但因為是以「幫助更多企業」為前提出發,所以每場至少要 50 位學員才能成班~ >///<
👉 如果你覺得這場課對你或公司有幫助,不只自己報名,也拜託手刀揪同事、商業夥伴一起來!
能把 Sting 大大請出山,真的不太容易呀朋友們~ >///<
🌟 Workshop內容
- AI literacy, 把 AI 識字力提高的知用作管四步驟與實例
- AI 新手學會 Vibe Coding basics, 打造自己的 AI 工具
- Sting 大大獨家的最優化 Vibe Coding basics 開發方法與思維
- 企業真正需要的 AI 落地思維與價值洞察
- 需要自備電腦
🌟 適合來參與的人
- 純小白,對如何用 Vibe Coding 打造自己的企業 AI 工具有興趣
- 有 Vibe Coding 開發經驗,但想知道 Sting 大大獨家開發方法與思維
- 想提升自己對企業 AI 落地思維與價值洞察的人
訂閱更多關於 老喬報 joelin.cc 的消息
- 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馬上訂閱 #老喬報
- 加入我的行銷分享群組 joelin.cc 商業前沿探索
- 加入圖文插畫創作者 Line交流討論區
- 有任何想要進一步暸解的議題,歡迎填寫表單讓我知道
- 關於 Joe Lin 的自我介紹
備註與警語
本篇是個人的研究筆記,不是投資與金融建議。
知識的累積與運用,是致富的不二法門,期待在路上與各位相見。
文章更新日誌
2025.10.06 文章發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