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stagram受眾人群數據分析的分析方法與實務演練(萬字經典長文)

本篇文章架構 點擊打開架構圖

Instagram受眾分析的分析方法:

在上篇文章「INSTAGRAM的受眾輪廓分析資訊」,這篇文章將協助各位理解,Instagram官方提供的最基礎的Instagram受眾分析工具後,這篇文章要為各位解說,「該怎麼來判斷Instagram帳號真實的受眾人群」呢?

BTW,Instagram實在太長了,以下簡稱IG。

如果想要了解以下關鍵字的議題,你就很適合繼續閱讀下去:

  • ig受眾分析
  • ig洞察分析報告
  • ig數據分析
  • ig 廣告受眾
  • ig成效分析
  • ig 受眾

首先,先複習下IG官方所提供的受眾分析工具,主要有幾種項目:

Instagram受眾分析工具的基礎資料

  • IG帳號追蹤人數的增減
  • 國家/城市
  • 年齡
  • 性別
  • 出沒時間

老實說,這些資料知道以後,其實很難做出什麼樣適合的判斷,最多就是知道,這個帳號的所屬人口屬性,是不是符合最基礎的行銷目的。
舉例來說:

  1. 衛生棉商品,不會與IG受眾人群主要為男性的帳號做合作
  2. 銀髮組保健品,基本上不會與IG受眾人群為青少年的帳號做合作
  3. 銷售區域為台灣的商品,很少與IG受眾人群為台灣以外的地區做合作

當然,凡事都會有例外的狀況,但針對於目前行銷目標受眾人群以外的受眾做行銷的狀況比較少,
本篇不多做討論,議題還是要回到「ig受眾分析」上面。

Instagram受眾分析真正重要的資料來源

  • 貼文/限時動態 的資訊

為什麼在IG受眾人群分析上面,貼文與限時動態的資訊才是真正重要的資訊呢?
請各位把IG視為很多小媒體的集中平台,每個IG帳號都在報導獨立的內容,有一群你無法想像的受眾人群不定時會觀看。這群媒體受眾,都是被IG帳號的主持人,其獨特的魅力所吸引,不管是IG帳號主分享的生活,還是其關注的社會經濟議題,抑或是看起來爽。
這些議題,我們在數位行銷上統稱為「興趣」

「興趣」才是Instagram受眾人群分析的關鍵

只有基於興趣的探討,在以圖像為溝通核心的IG當中,才是真的有意義的探討。

Instagram受眾分析工具能給我們的洞見

前面提到的基礎受眾分析資訊,到底能提供哪些洞見給IG帳號經營者與廣告主呢?

  • IG帳號追蹤人數的增減

「IG帳號追蹤人數的增減」代表其媒體引響力,大不一定好,小也不一定差,數量大只能代表其媒體性質的廣度,與市場上是不是普遍認可的程度。

  • 國家/城市

「國家/城市」代表受眾的主要集中地區,如果是以繁體中文為主,地區一定是台灣、香港、澳門、馬來西亞這幾個地點。如果目標是台灣市場,其實這個資訊沒有很重要,只要不要差異太大即可。

  • 年齡
  • 性別
    「年齡」與「性別」,也是不要與預期差異太大就好,真正應該要觀看的,是「年齡與性別」兩個向度交叉後的數據。

  • 出沒時間
    基本上就是上班族的出沒時間,差異不會有多大。

Instagram受眾人群分析方法的實務演練

這底下的圖,都是用Google data studio所建出來的IG帳號受眾人群分析的分析資訊,這些圖相對於IG官方提供的基礎分析圖形,能更好的顯示相關資訊。

每月IG帳號新增的追蹤人數

下面這張圖代表,2021年1月份,新增916位追蹤者,2021年2月份,新增821位追蹤者
截圖 2021-03-02 20.58.47

目前追蹤者位於哪些地區

台灣地區的追蹤者佔該IG帳號的86.9%
截圖 2021-03-02 20.56.38

目前的帳號追蹤者的性別比例分佈

男性佔總體的26.9%
女性佔總體的72.6%
截圖 2021-03-02 20.56.51

目前IG帳號的男女與年齡兩項度的比例分部

受眾年齡主要集中在18-34歲,次要的族群為13-17歲與 35-44歲
截圖 2021-03-02 20.57.01

在視覺上,長條圖其實不太好閱讀,因此進化版本的圖形改為圓餅圖。

女性,18-24歲佔31.1%
女性,25-34歲佔27.8%
這兩項加起來就佔整體追蹤者的58.9%,可以得知該帳號接近六成的追蹤者,是「女性,18-34」歲的受眾族群。
截圖 2021-03-02 20.57.07
截圖 2021-03-02 20.56.28

Instagram受眾人群分析進階-運用貼文資訊分析IG受眾

首先要先找到哪邊點選貼文分析工具,這邊就用我兒子的屁屁照當做範例,只要該IG帳號有更新為商業帳號或創作者帳號,這個功能就會出現。
請點選下方「View insight」,就會跑出相關的分析資訊。

IMG_7840

IMG_7841

由於我兒子太小哈哈哈,這邊調出我們合作的KOL的貼文數據來當作參考
已經協助各位讀者整理好該篇貼文的受眾人群分析內容了

Instagram貼文的觀看受眾分析實務

下面這張圖,便是IG官方所提供的貼文分析數據
每項數據都有其定義,大項目可以分為(筆者不太清楚中文翻成什麼,目前依意思翻)

  • 貼文數據(與該篇貼文產生的互動數據)
  • Discovery(追蹤者如何發現這則貼文)
  • Interaction(追蹤者在發現貼文後,有哪些與該「IG帳號」產生的互動)
    IMG_7839

IG貼文數據(與該篇貼文產生的互動數據)

與該篇IG貼文產生的互動,有六大項產生

  • Like(單純按讚)
  • Comment(貼文底下的留言)
  • Share(分享到觀看者相關的圈子)
  • Save(存起來)
  • Profile visit(前往IG帳號)
  • Reach(不重複觸及)

以上每一個向度,其實代表著不同的含義。因為本篇專注在IG受眾分析上,我們就用受眾分析的角度來看這些行為代表的意義。

Like(單純按讚)

在現在按讚不花精力的情況下,可以當作使用者反饋為「閱讀了」的表現,如果網友覺得有梗,覺得跟切身相關,這項指數一般會越好。

Comment(貼文底下的留言)

很單純,就是貼文的留言。這些留言的內容遠比「留言數」來得重要,這是很好判斷這個IG帳號的貼文受眾人群到底熱不熱絡,或是對什麼議題產生興趣的重要指標。
舉例來說,如果底下貼文都是抽獎訊息,但是該篇貼文有大量的留言,這樣的成效該算是好嗎?請讀者自行判斷了。

Share(分享到觀看者相關的圈子)

IG的分享功能比較有趣,因為IG帳號的經營者,是看不到有哪些人分享的,除非網友將IG的內容分享到限時動態版位,並且有Tag該帳號的情況下,IG帳號的經營者才找得到該分享。
另一種分享是直接私訊到其他網友的IG訊息裡面,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,IG帳號經營者依然無法知曉。
唯一能夠清楚理解到的是該篇貼文的受眾人群,覺得這則貼文訊息有功用、喜歡經營者的內容。

Save(存起來)

這也是種很強力的指標,因為貼文受眾將該篇貼文存起來,以便未來的尋找與觀看。這個訊號,在美妝等流行性產業特別重要,等同於是使用者覺得好看,值得當作參考。

Profile visit(前往IG帳號)

前往IG帳號的首頁,看更多內容的行為

Reach(不重複觸及)

不重複觸及與傳統上溝通的「曝光」是有本質上區別的,一個人看到同一篇貼文三次,算是三個曝光,但是算是一個觸及。
觸及是個相對真實的指標,可以讓我們理解到有多少「人」接觸到該篇的貼文內容。

強互動與弱互動指標

以上幾種貼文產生的數據,可以發現到對於IG受眾分析有著相當大的幫助,因為每一項互動數據,都代表貼文受眾不一樣的行為思考。在實務上會直接分類為「強互動」與「弱互動」。

弱互動

弱互動就是「Like」這個指標,因為與不能代表什麼受眾分析的含義,頂多就是傳達該貼文有意思的概念而已。

強互動

「強互動」顧名思義就是使用者意圖比較明確的互動方式,像是「Comment」
「Share」「Save」。

  • 「Comment」:是最重要的質化指標,因為留言的內容能夠看出貼文受眾們的真實想法,最真實的就是網友的聊天與討論,在分析上最不愛看到的就是抽獎訊息與各種機器人罐頭留言。
  • 「Share」:分享,等同於賺到更多自然觸及
  • 「Save」:貼文受眾覺得有用,存起來看看

暫時不分類的互動

「Profile visit」:前往IG帳戶看更多訊息,這個互動訊號上是強的,但是代表什麼樣的意圖比較難判斷,只能代表該貼文引起了目標受眾很大的興趣,想要前往IG帳號首頁看更多訊息。

Discovery(追蹤者如何發現這則貼文)

追蹤者如何發現這則貼文,所傳達的訊息很明確,筆者覺得好似不需要多做解釋,要多看看的只有IG分析工具中所提供的訊息。

  • Reach
  • Follow
  • 4$ weren't following "your IG account"
  • Impression

Reach(不重複觸及)

上面提過該指標定義,不贅述
重要的反倒是這行字 4$ weren't following "your IG account"
在IG數位行銷專業上,把這個指標看作「有無突破同溫層」。
這代表著,只有4%的人是沒有追蹤該IG帳號的,大部份看到這篇貼文的人,都已經追蹤了,往好處想是目前的貼文內容很符合IG受眾的想像,但是往壞處想,便是失去了一個成長機會,因為該篇貼文被很少的陌生人看到。

Follow(因為這篇貼文追蹤你的人)

這個指標定義也單純,代表有多少人因為這篇貼文開始追蹤該IG帳號

Impression(曝光)

這是比較煩人的項目,在這個項目上又分為多個小項目。

  • 來自首頁
  • 來自Hashtag
  • 來自IG帳號檔案頁面
  • 來自探索
  • 來自其他位置

定義上前也提過,「曝光」代表著該貼文被看過幾次,可重複計算。舉例來說,同一個人看過該貼文五次,曝光便會記為五。

來自首頁(Home)

就是觀看該篇貼文的地點,來自於IG的首頁,那個像是房子的按鈕,可以一直向下滑的頁面。

來自主題標籤(Hashtag)

就是來自於 # 的意思,傳統上有個金字塔理論在講述主題標籤的策略。

來自IG帳號檔案頁面(Profile)

就是來自於IG經營者帳號的首頁。

來自探索(Explore)

網友們在滑動的過程中發現

來自其他位置(Other)

各式各樣的位置,不算在上面四項的都算在這邊

Instagram受眾分析中「曝光」的分析方式

上面提到相當多的曝光方式,但是就IG受眾分析來說,可以直觀分為兩類「可控的曝光」與「不可控的曝光」。

可控的部分

這部分就是IG帳號經營者,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的部分,包含「主題標籤」與「其他位置」的優化。
先說「其他位置」,這裡面最大的部分便是站外曝光。舉例來說,你在看網友的部落格的時候,裡面可以插入IG的貼文資訊,這時候就會算在這個項目中。
說回主題標籤,就必須聊到「主題標籤的金字塔理論」與IG使用者的探索行為。

主題標籤的金字塔理論

這部分直接看範例比較快,舉例來說「#台北美食」「#台北大安區美食」「#大安區鹽酥雞」這三個主題標籤,便是金字塔理論的核心,越來越準確地去傳達消費者想要尋找的內容。
只要能夠準確傳達消費者想要知道的內容,便能夠產生商業價值。

IG使用者的探索行為

這部分承接上面的金字塔理論,消費者在找東西是有主題性的,這些主題都會跟著Hashtag協助消費者做探索。

不可控的部分

各位讀者會發現到,大部分的曝光都是不可控的。因為整個去控制「曝光」的人,就是IG這家公司本身運用演算法去控制,基本上IG帳號的經營者們引響不了的。
要有好的曝光數據,還是要回到本質

優化IG貼文曝光的唯一方法

回到內容本身,因為IG演算法的關係,你的貼文在哪裡出現,絕對與你的IG貼文內容有關係,持續增加IG帳號的追蹤數,並且長期維持好的貼文內容,才是長期經營的重點。

Interaction(追蹤者在發現貼文後,有哪些與該「IG帳號」產生的互動)

這部分其實有很多小項目,這邊筆者只提到最常用的項目就好,這個項目就是前面提到過的「Profile visit」(前往IG帳號首頁)。
這項行為,可以當作是目標受眾在IG上面的一種重要的行為表現,因為該使用者想要知道更多相關的訊息才前往IG帳號頁面的。

Instagram受眾分析實務進階-運用手動報表分析受眾數據

在了解到上面各種數據所代表的意義之後,是不是覺得頭昏眼花了呢?各位還請注意,我們還沒開始分析「IG受眾人群」呢。
上面的資訊都只能看作報表中的一小個部分,要拿來分析其實都很難用。難以做比較外,也難以在內容創作團隊中做直觀的分享與數據檢討。

運用Google sheet免費工具,做好IG受眾喜歡的主題企劃

網路上有很多相關的IG受眾分析工具,筆者覺得都不好用,因為大多數值太基礎,很難協助判斷什麼樣的議題才是廣告受眾人群所喜愛,而且有感覺的內容。
也因為這樣,找了很久的IG管理工具後,就放棄這條路了。

在進入正題的IG受眾分析之前,先詳列後面會用到的管理數據
最終採用手動更新報表的方式,來看看想要知道的數據,在數位行銷中的內容分析上,我們會看以下指數

  • Follower number(IG帳號的追蹤人數)
  • % reach(有接觸到多少既有受眾,算式為reach/Follower number)
  • % engage(所謂的受眾對於該篇貼文的互動率,算式為(Like+comment+share+save)/reach)
    • % strong engage(強互動的比例,算式為((Comment+share+save)/reach)
    • % comment(留言的比例,算式為comment/reach)
    • % share(分享的比例,算式為share/reach)
    • % save(儲存的比例,算式為save/reach)
  • % profile visit(前往IG帳號頁面的比例,算式為profile visit/reach)
  • % profile follow(因此篇貼文追蹤帳號的比例,算式為Follower/profile follow)
  • impression
    • % Home
    • % Hashtag
    • % Profile
    • % Explore
    • % Other
      ### Follower number(IG帳號的追蹤人數)
      這個數據很單純,就是目前的帳號有多少人追蹤,這也是一般IG受眾分析,或是網紅相關服務相當注重的指標。

% reach(有接觸到多少既有受眾,算式為reach/Follower number)

觸及的百分比有個假設,就是該篇貼文觸及到的人,100%都是該IG帳號的追蹤者。但實際情況絕對不是這樣,還記得前面提到過的指標:x% weren’t following “your instagram account”嗎?
每篇貼文一定有一定比例是現有的IG受眾看到,也有一定比例看到的IG受眾其實並沒有追蹤該IG帳號,在前面我們提過,這個指標主要是看有沒有突破同溫層,接觸到新的受眾。

回到 % reach 這個指標的意義:

% reach 代表IG帳號傳播能力的穩定度

筆者把這個% reach指標視為IG帳號傳播能力的穩定度,最好的情況,這個指標是穩定的,會有小幅的上下坡動,不會有大幅的提升或降低。

% reach 大幅攀升的情況

一般代表著有貼文「爆」了,這則貼文不知道命中什麼樣的議題,或是突然瘋傳起來。如果是因為貼文內容,代表很有梗,IG受眾人群們很愛。如果是因為外力,像是被新聞媒體提及,被其他大型帳號轉貼分享等,這種我們會看作緣分,有遇到代表有拜拜哈哈哈。

% reach 大幅落下

請不要去怪罪演算法,上面也跟各位講解過,你是改變不了演算法的。唯一能好好做的,是做好內容,服務熱情的觀眾們。所以,當大幅落下的時候,記得檢討這篇IG貼文的主題是否是IG帳號長期傳達的核心價值。
如果是經營上想要長期傳播的價值,但是觸及很低的狀況,那就要記得控制發文量,或是換個角度對IG受眾人群做訴說,找到適合這個年歲的人的溝通習慣,一定會有好效果的。

% engage(互動率)

筆者採用的算法比較極端些,只計算like, share, comment, save這四種,嚴格來說Profile visit應該要算,不過Profile visit的性質比較特殊,獨立出來看比較重要。
截圖 2021-03-04 00.05.23
由這張圖可以發現到,互動率剛開始由20%左右,掉到15%上下,這種落差是屬於結構性的,後面
的互動率穩定的在15%上下浮動,而隨著時間的推移,甚至還有上升的趨勢。
這代表在第一段時間,20%下降到15%,是因為演算法等不可抗力因素所導致。但是之後穩定在15%上下,甚至還有拉升互動率的狀況,一定是在內容上更掌握住了消費者的胃口,才有機會持續做提升。
在互動率以外,Engage的絕對數字也是很關鍵的,在X軸左邊,也就是時間剛開始的時候,互動的數字都少,隨著互動的逐漸變多,而互動率維持穩定的情況下,可以判斷此帳號正在健康的成長。而後進入到穩定的撞牆期後,找到適合的企劃主題與內容,互動與互動率都有逐漸提升的趨勢。

互動率代表著長期來說的IG內容與IG受眾之間的關聯度

關聯度上也是穩定就好,經營久了就會知道哪些內容,是會引發受眾們的感覺的。

% strong engage(強互動的比例,算式為((Comment+share+save)/reach)

還記得前面提過,互動是有分品質的嗎?
因為「留言」「分享」「儲存」這三種動作都是IG受眾的主動行為,而且是很好的觀察這群人想法的工具,因此獨立出來,就可以知道這篇IG貼文內容,到底對於IG目標受眾們來說,有沒有價值了。而這個指標,還可以再分為幾個小項:
截圖 2021-03-04 00.05.12

% comment(留言的比例,算式為comment/reach)

% share(分享的比例,算式為share/reach)

% save(儲存的比例,算式為save/reach)

這三個小項我放在一起說明,會想要知道這三件事,是想要知道主題對於這三中行為所帶來的引響。
但這三種指標有時候很難用,就是在IG帳號太小的時候。舉例來說,平常都是1個儲存,現在意外的多了2個儲存,就會發現百分比大幅的拉高,這樣很難判斷出意義。

可以參考下圖,這三張圖其實觀看意義不大,但依然可以找出些規律
截圖 2021-03-04 00.15.00
看到Comment這張圖,會發現有部分的貼文,留言數異常的高,而且大多數的情況下,%comment也會一起拉升。這種類型的貼文,大多是抽獎、活動或是有要求特定行為的IG貼文內容。
要關注的反而是 comment 特別拉升,但是 % comment 沒有拉高的貼文,這種貼文才真的是要去細看IG受眾們的反應的。

截圖 2021-03-04 00.15.09

截圖 2021-03-04 00.15.17

Share與Save這兩張圖,由於資料真的偏少,所以很難真的判斷出什麼樣的資訊。

% profile visit(前往IG帳號頁面的比例,算式為profile visit/reach)

這個指數單純易懂,就是看到這篇貼文後,主動前往IG帳號頁面的比例
要去優化這個指數的方法,術語上叫做「CTA」,也就是Call to atction的簡稱。常會在其他社群媒體中看到的「打開小鈴鐺,訂閱頻道,馬上追蹤」這些詞語都是。
只是在IG的世界中,能夠主動要求網友們行動的地方只有兩個:

  • 在IG貼文圖片中加入CTA文字
  • 在IG貼文文案敘述中加入

就效果來說,「在IG貼文圖片中加入CTA文字」這招是最有用的,至於另外一招「在IG貼文文案敘述中加入」這個其實沒什麼用。就非正式統計指出,會看IG貼文文案敘述的人其實很少很少

% profile follow(因此篇貼文追蹤帳號的比例,算式為Follower/profile follow)

impression 來自於哪裡?

% Home

% Hashtag

% Profile

% Explore

% Other

Instagram受眾分析實務進階-運用自動化數據分析受眾數據

版本更新紀錄

2021.03.02 完稿
2021.03.26 新增impression章節